9160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祝贺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唐洁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祝贺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唐洁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2-09-24

  博士研究生唐洁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以“Robust MXene adding enables the stable interface of silicon an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ion batteries”为题,在线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6.7)。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需求空前高涨。与传统的商业石墨负极相比,硅Si基材料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放电平台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270%)导致电极粉化,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反复形成,及低库仑效率(CE)。同时低的本征电导率 (10-5Sm-1)和缓慢的Li+扩散动力学(10-14-10-13cm2s-1)阻碍了硅负极的发展。目前,硅负极的改性主要集中于结构设计、复合改性及粘结剂与电解质的设计与选择,作为电池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导电剂却鲜有报道。

  基于此,本工作以二维材料Ti3C2Tx替代传统的乙炔黑(CB)作为导电剂,应用于Si负极的制备。通过对Ti3C2Tx的含量进行了调控,研究其电极首次库仑效率(ICE)、循环性能、容量贡献及循环保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Si-M1电极在1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2522.6mAh/g,在5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867.1 mAh/g,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分析表明:Ti3C2Tx与CB相比具有以下三个优点:1)优良的导电性有利于Si负极容量的释放;2)层状结构可以抑制Si的体积膨胀,使Si与集流体保持良好的电接触;3)Ti3C2Tx的终端基团不仅可以增加与活性物质及粘结剂的结合强度,而且有利于在SEI中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组分。这一新见解有助于促进硅负极的应用,并有望扩展到其他负极材料,如Sn、G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