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陈应春、杜玮、欧阳勤合作团队JACS:Pd(0)催化分子内炔与烯酮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偶联反应

陈应春、杜玮、欧阳勤合作团队JACS:Pd(0)催化分子内炔与烯酮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偶联反应

过渡金属通过与炔的配位作用促使炔发生多种类型的转化,并衍生出许多经典反应。其中,金属钯催化炔与烯酮的分子内环化反应能高效构建多取代烯烃,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Pd(II)催化炔与烯酮的环化反应机制发展成熟并被普遍认同,即钯与偶联试剂通过转金属化后插入碳碳三键或经Wacker类型的亲核钯化历程生成烯基钯物种,随后迁移插入烯酮发生关环 (Scheme 1a)。不过,Pd(0)催化的反应机理并不明确,可能经历七元环中间体的氧化环金属化、钯先氧化加成到烯酮再插入炔基或anti-Wacker等模式(Scheme 1b),而相关的不对称反应尚未报道。


最近,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陈应春、杜玮第三军医大学药化教研室欧阳勤发展了Pd(0)催化分子内炔与烯酮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偶联反应,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阐释。

Scheme 1. 钯催化炔与烯酮的环化反应模式


作者选用环己二烯酮型1,6-烯炔1a与4-甲氧基苯硼酸2a作为模板底物。在Pd2(dba)3和亚磷酰胺配体L5的催化下以优异的收率和立体选择性获得了氢苯并呋喃衍生物3a (Scheme 2)。该催化反应具有广泛的底物适应性,对富含多种官能团的环己二烯酮型1,6-烯炔1和硼酸均可良好兼容。值得注意的是直链型炔-烯酮4和全新设计的双炔烯酮6作为底物时,反应也可顺利进行,并实现良好的手性控制。

Scheme 2. 钯催化炔、烯酮与硼酸的不对称环化/Suzuki偶联反应底物扩展


在相同的催化体系下,偶联试剂替换为端炔或B2pin2时,可以优异的对映选择性获得相应的Sonogashira偶联产物9或硼化产物12 (Scheme 3)。当体系中无额外偶联试剂时,甲醇作为还原剂并高效转化为还原产物13。作者经氘代实验证实烯烃中的氢源自甲醇的甲基,且反应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同位素效应。

Scheme 3. 钯催化炔-烯酮底物的多样性转化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后续偶联速率明显大于还原速率。基于此作者发展了外消旋炔-烯酮底物的动力学转化和动力学反应策略。从Scheme 4结果可知使用0.5当量的硼酸试剂,可以良好的效率同时获得单一的顺式偶联产物1517和顺式还原产物16,而后者环化反应的手性诱导是由底物控制的。端炔作为偶联试剂时,采用CD3OH可降低还原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动力学反应效率。由于偕二甲基效应,季碳底物14可顺利发生动力学转化和动力学反应,而对于叔碳底物18、20、22仅能发生动力学拆分。

Scheme 4. 外消旋炔-烯酮底物的动力学转化和动力学反应


作者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Scheme 1可知Pd(II)催化途径中硼酸试剂先与钯发生转金属化,随后参与环化步骤,故产物手性会受硼酸试剂影响,而Pd(0)催化途径下,偶联试剂不参与环化步骤,产物手性应表现均一性。控制实验表明Pd(OAc)2/L5催化下使用不同硼酸试剂,产物的ee值具有明显差异(Scheme 5a),而本工作环化产物3x−ah(Scheme 2)的ee值基本一致(约95%)。此外,Pd(II)/L5介导炔-烯酮底物的氢钯化-环化反应仅表现出低的收率和手性控制,所以本工作中的反应更倾向于由零价钯启动的催化循环。作者通过DFT计算考察了四种可能的反应途径 (Scheme 5b): 1) anti-Wacker (红线); 2) 烯酮的氧化加成 (绿线); 3) 氧化环金属化 (黑线); 4) 插烯氧化环金属化(紫线)。通过能量对比认为氧化环金属化途径最为合理。

Scheme 5. 机理研究


小结


该工作实现了首例Pd(0)催化分子内炔与烯酮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可在相同催化体系下通过变换偶联试剂实现多样性合成,以优异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构建一系列含有exo-多取代烯烃单元的四氢呋喃骨架。利用偶联与还原反应的速率差异还实现了外消旋炔-烯酮底物的动力学转化和动力学反应,直接构建两种手性环化产物。此外作者结合控制实验和DFT计算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阐释。


该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合成工作主要由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硕士毕业生张一宋雪博士完成,第三军医大学药化教研室朱磊博士完成相关的DFT计算研究。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Pd(0)-Catalyzed Asymmetric Cyclization/Coupling Cascade of Alkyne-Tethered Unsaturated Carbonyls: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 Elucidation

Yi Zhang, Lei Zhu, Xue Song, Xiao-Jun Wang, Bo Zhu, Qin Ouyang*, Wei Du*, and Ying-Chun Chen*

J. Am. Chem. Soc., 2024146, 5977–5986, DOI: 10.1021/jacs.3c12685


导师介绍

陈应春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3511 

杜玮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0204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西安电子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