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唐小兵

个人简介

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新闻学专业。 2001年至2003年任教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新闻系。 2003年至2009年,硕士、博士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期间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访问交流一学年。 2009年至今,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先后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讲师、副教授,2020年1月破格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燕京访学学者。 主要开设课程有:必修课:《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史(下)》、《中国现代历史文选》,专业选修课及通识课:《现代中国传媒与知识分子》、《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研究生课程有:《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专题研究》、《中国历史通论》(与黄纯艳教授、王东教授、包诗卿副教授合开的研究生必修课)等。

研究领域

晚清民国报刊史与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20世纪中国革命;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等领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学术论文 《徊徨在问学与论政之间的知识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作者群体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9年第1期。 《公共舆论与权力网络――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的考察》,《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清议、舆论与宣传――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启蒙话语的自我分化――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1年第2期。 《旧上海文人的自我意识――以<申报>“自由谈”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以胡适193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言论为例》,《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 《印刷上海与公共空间之拓展――以1930年代<申报>为中心的讨论》,《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公、私观念与近世中国的道德焦虑及其转化》,《思想与文化》,第12辑,2012年。 《重访中国革命:以德性为视角》,《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2013年。 《让历史记忆照亮未来》,《读书》,2014年第2期。 《公共讨论与国民意识之建构――1930年代以《大公报?读者论坛》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战争、苦难与新闻――试论抗战时期民间报刊的舆论动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8期。 《当代中国知识人的自恋文化是如何炼成的?》,韩国国民大学《中国知识网络》,2015年。 《形塑社会想象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问题”系列图书为中心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5期。 《士大夫政治与文人政治的嬗替——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文化史》,《思想与文化》(第十九辑),2016年。 《民国时期中小知识青年的聚集与左翼化——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11期。(后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4期转载) 《“新革命史”语境下思想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学术路径》,《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1期。(2019年第1期《历史与社会(文摘)》转载)。 Liberalism in Contemporary: Questions,Strategies and Directions,China Information,2018,Vol .32(1) 《知识分子视野下的新革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1期。 《记忆的战争与战争的记忆:有关20世纪中期中国的回忆与书写》,《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1期。 《形塑家庭问题的思想资源与社会想象——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社会问题”系列图书为中心的考察》,《东岳论丛》,2021年第7期。 《后五四“社会科学”热与革命观念的知识建构——以民国时期左翼期刊为中心的讨论》,《史林》2022年第1期。 《后五四的家庭革命与社会改造思潮——以《中国青年》《生活周刊》《申报》为中心的讨论》,《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著作情况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十字街头的知识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与民国相遇》,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版。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东方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合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合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Ma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译著:合作翻译姜义华教授的论文成英文)。 《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版。 主要学术书评 《知识分子书写的传播学转向——评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6年8月号。 《“广东文化”的建构——评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7年10月号。 《知士论世的史学——读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9年12月号。 《成都茶馆:抵抗现代化的桥头堡——读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7月18日。 《一盘散沙到铁板一块的革命者歧路?——读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劄記》,台北:《思想》,第17期,2011年。 《革命年代的重访与超越——读高华<革命年代>》,《读书》,2013年第5期。 《何种革命?谁的传统?——裴宜理<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读后》,《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旧上海”是怎样变成“新上海”的?》,《中华读书报》,2015年7月18日。 《<时报>与启蒙的迷津》,《读书》,2016年第2期。10、Studies of Shanghai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evolutionary history,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2016,Vol.10,NO.1,118-122. 《民国政治的真谛》,《读书》,2017年第4期。 《哈佛吴宓的朋友圈》,《文汇报文汇学人》,2018年4月20日。 《让历史写作照亮中国的启蒙运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第49期,2019。 《反潮流的思想史写作》,《读书》,2019年第8期。 《跨界的燃灯者——读李金铨教授《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新闻记者》,2020年第3期。 《士绅共和国的乌托邦》,《读书》,2021年第3期。 学术访谈与学术对话 《东亚论述与东亚意识——与孙歌教授的对话》,《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重构共鸣与批评的东亚认同——对话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教授》,2012年《南风窗》第12期。 《20世纪中国革命的回顾与反思——唐小兵对话王奇生》,《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2013年。 《对话孙隆基:理解鲁迅,从“世纪末”思潮开始——探讨20世纪文化中的精英与大众之对话系列》,《南风窗》,2014年第17、18期。 《裴宜理谈安源革命的历史记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3月29日。 《“好斗性”话语仍制约着我们——关于公共说理文化的对谈》(对谈人刘擎教授),《同舟共进》,2015年第4期。 《你怎样,时代就怎样——关于青年问题的对谈》(对谈人陈映芳教授),《同舟共进》,2015年第11期。 《王汎森谈清代知识人的道德意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年1月10日。 《对话钱理群: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9月25日。 《“五四精神是一股真实的历史动力”:“五四”百年之际专访余英时先生》,《思想》第37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学术兼职

《上海学》特邀编委,《民国北京史研究丛书》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中心研究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