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许纪霖

个人简介

许纪霖 1957年3月生。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联常委,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1975年中学毕业之后在上海东海农场基建队工作,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2年毕业获法学学士,留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1989年调至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工作,1994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199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回到华东师范大学,担任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期间多次在海外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1月-2000年1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0年6月-2000年7月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7月-10月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8月-2002年1月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2月-3月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04年8-10月担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10月-11月担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访问教授;2008年2月-3月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9年5月-6月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近现代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7月担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主要经历 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上海南汇县的东海农场,任图书管理员 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 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华师大政教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 1985年,考取华师大政教系研究生攻读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989年,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期间组织学者编写《中国现代化史》 1993年,担任上海历史学会秘书长 1997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期间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访学 2002年,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民主宪政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近代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评述》,《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 《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人格》,《读书》,1987年第1期。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探索》,《走向未来》丛刊,1987年第1期。 《进退维谷的困惑:在学术与政治间徘徊的知识分子》,《走向未来》丛刊,1987年第2期。 《外圆与内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5期。 《商品经济中的知识分子生存危机》,《读书》,1988年第6期。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论》,《新启蒙》丛刊,1988年第1期。 《终极关怀与现代化》,《读书》,1991年第1期。 《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参政(1945-1949)》,《二十一世纪》,1991年6月号。 《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读书》,1992年第7期。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省察》,《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理性的贫困:胡适的社会改造思想述评》,《现代与传统》丛刊,1994年第2辑。 《梁漱溟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学术集林》,1994年第2卷。 《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东方》,1996年第5期。 《文化认同的困境: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反西化思潮》,《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反西方主义不等于现代民族主义》,《明报月刊》(香港),1997年第3期。 《市民社会及其话语的构建》,《开放时代》,1997年第8期。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号。 《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开放时代》,1998年第7、8期合辑。 《启蒙的命运:二十年来的中国思想界》,《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两种危机与三种思潮――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死亡》,《文化中国》,2000年第6期。 《当代中国的两种自由》,《二十一世纪》,2001年2月号。 《两种民主的反思: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众意还是公意?》,《天涯》,2002年第3期。 《“9?11”事件与全球正义》,《东方文化》,2002年第6期。 《当前学界的回顾和展望》,《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 《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置身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知识分子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转型中的思想分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学海》,2005年第1期。 《“断裂社会”中的近代知识人》,《光明日报》,2005年3月22日。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 《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世俗时代的中国人精神生活》,《天涯》,2007年第1期。 《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学海》,2007年第5期。 《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我是十九世纪之子”――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读书》,2008年第8期。 《五四:一场世界主义情怀的公民运动》,《知识分子论丛》,2010年第9辑。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春季号(总26期)。 《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 《“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走向国家祭台之路》――从摩罗的“转向”看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读书》,2010年第8、9期。 《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近十年的历史主义思潮》,《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反思辛亥:迷信“权力”的革命不会彻底》,《东方早报》,2011年6月10日。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未来》,《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文史哲》,2013年第3期。 《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国家认同与家国天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2014年第3期。 《国王的两个身体:民国初年国家的权威与象征》,《学术月刊》,2015年第4期。 《“土豪”与“游士”――清末民初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士大夫精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从世界文明的趋势寻找中国的未来》,《史学月刊》,2015年第11期。

学术兼职

兼任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