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林晓珊

个人简介

行政职务: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 入选人才梯队: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名师培育计划”首批培育人选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浙江师范大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浙江省教育厅“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开设课程:《社会学概论》、《消费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人口社会学》等 (其中,《社会学概论》入选2019年浙江省高校省级一流课程;《质性研究方法》获得2019年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立项建设)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3.9-2006.6,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硕士 2006.9-2009.6,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博士 2009.7至今,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2009.9),副教授(2011.9),教授(2015.12破格晋升) 2012.12-2016.1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 2013.11-2014.5,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研究局,借调工作 2014.8-2015.8,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访问学者 2019.5-2019.6,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郑钢访问学者” 主持课题: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展分享经济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环境研究》子课题之三《信任危机与分享经济的治理》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城市家庭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和制度逻辑研究》 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城市消费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研究》 2014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批特别资助:《制度变迁和中国城乡消费不平等》 2013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项目一等资助:《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与消费分层》 2011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汽车消费与城市生活的变迁——日常生活视野中的现代性体验》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汽车梦”的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消费的实证研究》 2015年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委托项目:《慈善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问题研究》 学术专著: 《汽车梦的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消费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版(独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消费文化研究丛书)。 所获荣誉: 2019年获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第六届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雅致生活:城市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鲜花消费》)。 2018年获第十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第五届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论文:《“购买希望”:城镇家庭结构、亲子关系与儿童教育消费》)。 2017年荣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谁人爱读书:一项文化消费的阶级比较分析》) 2016年荣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家庭消费劳动中的不平等:情感与权力的纠葛》) 2015年指导学生获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刘新宇等:《疼痛的青春:浙江城市青年文身亚文化研究》) 2014年荣获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汽车梦的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消费研究》)。 2013年指导学生获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方冰冰等:《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行动策略》) 2012年荣获浙江省社科联第七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汽车梦”的社会建构:对<南方周末>(1998-2007)汽车广告内容的分析》)。 2012年被评为浙江师范大学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2011年荣获浙江省教育厅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11年荣获浙江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10年被评为浙江师范大学校级“优秀班主任”。 2010年获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年度优秀论文(论文:《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源起:社会建构论的视角》)。 2008年荣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

研究领域

消费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中国家庭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基于CFPS2016潜在类别模型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Guangye He, Xiaoshan Lin(通讯作者), Guodong Ju & Yunsong Chen,Mapping Public Concerns of Electronic Cigarettes in China,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2020.52(1):13-19. (Published online: 31 Dec 2019). 《陪伴的魔咒:城市青年父母的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与育儿焦虑》,《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4期。(张品、林晓珊) “Purchasing Hope”: The Consumption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2019,6:8 “Urbanization and Automobile Dependenc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s Urban Sprawl”(Chapter 9), In Junxiu, Wang(eds.),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 dependency in China,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2019. “Traffic Risk and Personal Safety in Automobile-Dependent Society”(Chapter 11),In Junxiu, Wang(eds.),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 dependency in China,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2019. 《境遇与体验:一个阶层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7期。 《雅致生活:城市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鲜花消费》,《妇女研究论丛》,2019年第4期。(林晓珊、朱益青) 《营造品味之“家”——一项城市家庭住房装修消费的质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林晓珊、陈佘世佳) 《“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4期。 《情感、权力与消费劳动中的性别不平等:以家庭日常采购为例》,《青年研究》,2018年第5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家庭变迁》,《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5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pp220-241,2019-07-04)。 《集体消费与协同消费:城市产品服务系统中的政府与市场》,《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家庭老龄化、消费结构与消费分层——基于CFPS2012的数据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创新实践与先行效应:“浙江经验”40年》,《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集体消费与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转型与城市治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1期。 《谁人爱读书:一项文化消费的阶级比较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增长中的不平等: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层》,《浙江学刊》,2017年第3期。 《流动时代的消费主义综合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7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7年第5期第86-87转摘) 《重返消费政治:消费不平等研究的历史逻辑》,《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6年第4期转载)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5期(刘新宇,林晓珊)。 《网约车消费重构出行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14日第6版。 《消费不平等:资源支配逻辑与机会结构重塑》,《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张翼,林晓珊)(《新华文摘》2015年第2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5年第4期转载)。 《海外消费、制度成本与扩大内需:消费者选择的制度解释》,《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制度变迁与消费分层:消费不平等的一个分析视角》,《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林晓珊、张翼)(《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转载)。 《流动性:社会理论的新转向》,《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9期。 《正常分娩:剖腹产场域中的身体、权力与医疗化》,《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范燕燕、林晓珊)(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制度与观念:农村家庭住房消费选择研究》,《青年研究》,2014年第2期(张品、林晓珊)。 《迈向品质化的城市生活:“杭州经验”的消费社会学解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孤独的消费者:触屏时代的消费体验》,《社会学家茶座》第49辑,2014年第2期(刘新宇、林晓珊)。 《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6期。 《当新交规遇上旧守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总第438期。 《舆论为什么嘲弄“公知”》,《瞭望中国》,2013年1月总第193期。 《成长的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青少年的性与性教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2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2年第10期学术卡片转载)。 《消费维权运动中的市场、国家与消费者组织:消费公民权的一个分析框架》,《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与公共性的重建》,《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 《空间:一个批判性的理论视角》,《社会理论论丛》,2012年3月第六辑。 《城市、汽车与生活世界的空间重构》,《学术评论》,2012年第3期。 《汽车梦与中国梦》,《社会学家茶座》,2012年12月,总第45期。 《母职的想像:城市女性的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社会》,2011第5期。 《走向“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妇女/性别社会学在中国(1995-2010),《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1期。 《身体实践再造传统性别秩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8日总第169期第16版。 《城市职业女性妊娠期的工作与生活:以身体经验为中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网络消费与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青年探索》,2011年第2期。 《“汽车梦”的社会建构:对<南方周末>(1998-2007)汽车广告内容的分析》,《社会》,201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8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1日第87期观察栏目转载)。 《“香烟”弥漫的青春:作为一种“过渡期仪式”的青少年香烟消费》,《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0年第11期学术卡片转载)。 《汽车消费与城市生活的空间实践》,《学术研究》,2010年第 11期。 《汽车:一个现代性的梦想与梦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3日(第111期)。 《浙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差异:一项基于客观指标的聚类分析》,《西北人口》,2010年第3期。 《制造需要:消费实践的双重政治意涵》,《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3期。 《需要的意识形态生成:论布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逻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城市青年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0年第3期学术卡片转载)。 《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源起:社会建构论的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国外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2008年第6期。 《“中国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研讨会综述》,《社会》,2008年第3期。 《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空间生产的逻辑》,《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自由的代价:轿车消费外部性评析》,《环境经济》(中国环保核心期刊),2008年第8期。 《汽车文化与都市青年:一个车友会的社会学观察》,《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威客:网络化生存的境遇与挑战》,《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27日、《浙江日报》2008年7月7日等转载)。 《欲望和暴力:轿车消费的社会学解读》,《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1期。 《Lanparty现象:玩的就是心跳》,《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6年第9期转载)。 《福建大学生眼中的台湾》,《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 《一项关于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返乡过节状况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 《青年时尚的特征、流行与引导》,《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 《从青年社会化看青年的人生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 《论后喻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台湾民众的妈祖情结》,《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2期。 《漂在城市的现代知青》,《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7期。 《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歧视探析》,《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1期。 《另一种声音:从互联网看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青年研究》,2004年第12期。 《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1期。

学术兼职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一流学科负责人 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第五届青年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普查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