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

研究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

(来源:中国研究生

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是从问题开始的。可见,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研究生想要做研究写论文都必须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问题。但当下硕士研究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更少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困境,不禁使身为硕士研究生的我发问:为什么提不出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现状

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的本质区别在于本科的学习仍处于基础知识积累阶段,而研究生学习则是要培养科研意识,形成科研思维,最终获得独立科研的能力。开展科研是紧密围绕着问题开展的。根据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科学领域、不同的视角和不同人对其的理解,可以把问题分成很多类。例如,根据问题的属性将问题分为真问题和假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为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根据问题的领域分为教育问题、法律问题、数学问题、天文问题等。本文所谈到的问题泛指科学研究领域内产生的一切问题的总和,包括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问题特指硕士研究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提出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两个过程, 发现问题是问题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分析问题则是厘清自己到底要研究什么和论证所提出问题价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所讨论的提不出问题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没有问题,其二是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

(一)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即找不到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刚步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研一学生中较为普遍。以笔者所在的班级为例,班级一共50人,包含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教师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五个专业。在研一下学期开学初,笔者在班级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对于当前是否有明确的研究 问题这一问题,有近五成的同学都回答了。没有问题不仅在研一学生中较为普遍,甚至在研二的学生中也会出现。走在校园里不时会听到研二学生说快要开题了,还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怎么办啊,语气中无不透露着内心的焦急。可见,没有问题成了困扰研究生特别是刚步入研究生学习的研一新生的一大难题。

(二)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

相比没有问题,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在硕士研究生中更为普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能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质量却参差不齐。身边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提的研究问题总是不断地被要求修改,有些甚至直接被否定。这种现象在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学位论文的选题中有集中体现。笔者搜集了一些需要修改的论文选题,发现当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 研究问题宽泛

研究问题宽泛是针对问题域而言,问题域是指构成该问题的一切子问题所构成的集合或相对独立的领域。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许多子问题构成,构成该问题的子问题越多则该问题越宽泛。有些硕士研究生偏向于选择比较宽泛的问题来研究。例如,教育 目的再认识这一研究问题,就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选题。这样的宽泛选题,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对硕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不适合的。这个选题研究的到底是国家层面的还是个体层面的教育目的再认识?是对古代的、近代的还是当代的教育目的再认识?如此大的范围硕士研究生还是很难驾驭的。再就是再认识什么?是再认识教育目的的本体论、认识论还是实践论?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也 缺乏研究这样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因为这样宽泛的论题,不仅搜集材料存在困难,即使展开基本的论证,也存在思维能力的局限。如果仅是整理众所周知的相关材料,重复他人反复论述的观点,最多只能写出一篇平庸的学术或学位论文。

2. 研究问题陈旧

研究问题陈旧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早已被关注,且相关研究和结论比较全面。有些硕士研究生提出的研究问题比较陈旧。例如,有同学根据农村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上学不方便的问题进而提出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比较陈旧的选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我国再次将调整农村义 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此后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进行了密切关注。2005年庞丽娟教授在《教育学报》上发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文中指出了调整后的农村中小学生存在上学路远、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在知网上检索到的相关的文献有上万篇,大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且已经有很多结论,这种情况下,若还是盲目研究,很可能仅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重复,难以再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 研究问题平淡

研究问题平淡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有些硕士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平淡。例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问题和影响因素这一选题,不能说没有价值,但确实一般,其主要原因在于背景变量选择不妥。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达15%,从此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今,十多年过去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社会常态。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且有着加速向普及化发展的趋势。在此情况下,仍选择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研究大学生择业问题和影响因素很难体现研究的前沿性。当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特别是文科的硕士学位论文,确实很难做到每一个选题都具有创新性。但高质量的选题一定是具有前沿性、挑战性和开拓性的,硕士研究生应以此作为追求。

勇于尝试:实验阶段

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有了基本的idea之后,就要把握好创新这条主线,勇于尝试,敢想敢做。做实验必须要有相当的时间付出,也要学会动脑筋,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当我们在经过理论分析、计算或实验不断尝试后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调研相关文献不断将自己的方法与文献中的相关方法相比较,并加以分析可以获得不少启发。在进行实验当中,需要具有恒心。我在开始做锁模激光实验时, 需要将自由空间光准确高效地耦合到单模光纤当中。由于光纤纤芯极小,而且对于外界振动非常敏感,所以调节起来非常困难。通过不断地改进耦合光路,反反复复更新了5套实验装置,才最终实现了高效的耦合。细节决定成败,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出现在对于细节的敏锐把握当中。因此,在进行实验当中,还需要细心,能够抓住和把握住细节。在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要多思考,多与之前的文献相比较。对于结果看似不好或者不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也要仔细分析,其中往往包含着重要的物理发现。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多和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导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视野,往往能够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对于改进实验方法与理解实验结果很有启发作用。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今天,与其他课题组的合作与交流在科研过程中同样十分重要。通常来说,大家的研究工作大多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而很难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创造多学科研究所需的条件。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者可以提供给对方所需要的知识, 帮助对方完成其难以完成的部分工作,从而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有新的发现。

 

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和从小学就开始的去问题教育(即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学生没有问题) 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硕士研究生自身内部因素进行探讨。

(一)未找到兴趣点:徘徊于研究之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决定研究生能否提出问题的重要因素。几乎每个导师在和其学生谈到论文写作时,第一句话都是:你对什么感兴趣?因为一个人常常会更有动力地发现和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论题。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不被科学方法论者承认的第一个原则是:当一个人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时,往往会抛开其他的一切事,抓紧去研究它。但现实却是,很多研究生苦于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经常会听到身边的同学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我找不到什么问题可以研究”“其实,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就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原始的动力,使硕士研究生难以发现隐藏在理论或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勉强提出一个问题,也会因为缺乏兴趣,使得自己的写作疲于应付,难以出色地完成论文。因此,硕士研究生应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积极与导师沟通,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身边的不少硕士研究 生还会有这样的困惑:我知道兴趣在研究中的重要,但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怎么办呢?当然,找不到兴趣点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因人而异,但其中一个重要成因是自身知识结构问题。很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是零散不成体系的,零散的知识会使自己的认知不够全面,缺乏逻辑性,容易导致寻找研究兴趣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大发现真正感兴趣点的难度。所以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本专业学科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从而确定其中的哪个分支或知识点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进而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缺少知识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做研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提出问题亦是如此。知识既包括规则性知识——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还包括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或应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以及批判性知识——通过反省与批判所获得的知识。一个问题被提出,其背后必定有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撑。比如,教育界提出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是以人格学说理论为基础的,这是规则性知识;众多的人格学说为教育改革者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但在研究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还需分析相关理论在中国教育实际运用的情况,这是实践性知识;最后进行批判进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结论,这是批判性知识。三种知识以规则性知识为基础,并逐层深化和升华。但现实情况是,部分硕士研究生对书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都不够,更别谈使自身知识向更高一级转化。以笔者所在的班级为例,有的硕士研究生仅阅读导师推荐的几本书,更有甚者对导师推荐的书也懒得读,对于图书馆里的期刊也不经常翻阅,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浓厚的研究兴趣,也难以应对平日的学术研究。因此,硕士研究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的积淀。首先,规则性知识的积累。要积极阅读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完成导师推荐书目的阅读,因为导师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推荐的书目往往是众多书籍中的精品,对于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当然,在此基础上还需自主选择相关书籍、期刊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其次,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要积极地将所学到的 理论应用于生活和学习当中,并在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批判性知识的积累。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反思,批判地看待事物,锻炼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从中积累相关知识。只有注重自身的知识积淀,才能使得提出问题成为可能并有理可依。

(三)聚焦问题能力欠缺:研究缺乏针对性

聚焦问题指从一个宽泛的问题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子问题,进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在最初阶段凭借自己的理性和直觉所发现的问题往往只是一个问题域,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进行研究的具体的、清晰的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教育目的再认识。从这个研究问题,可知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点在教育目的上,但教育目的中包含着诸如 的教育目的”“是个人的教育目的还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哪个时期的教育目的等众多需要硕士研究生厘清的子问题。硕士研究生如果选择一个这样宽泛的问题来研究,很难对相关的子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最终只能是泛泛而谈。有学者指出,一些人虽然能把相关的问题介绍清楚,但这一过程就已占用 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同时这些问题的论述也占了他们所写论文的大部分篇幅,而自己真正应该研究的内容反而论述很少,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重点不突出的感觉。

因此,硕士研究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会合理地聚焦问题。聚焦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搜集文献,看看他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的,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比如,在知网上输入教育目的这个关键词进行检索,会出现许多的相关文献,硕士研究生可以尝试在文献的阅读中找到灵感,聚焦问题,进而提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四)文献梳理不全面:无意义地重复前人工作

文献梳理就是把所研究问题相关领域中的文献或研究成果进行检索筛选与整理。文献梳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看前人对这个问题是否做过研究以及研究到何种程度,并为自己开展此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上的论证与支持。学术研究要具有创新性,即所研究的问题在观点、材料或论证方法上需有所突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注重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使得自己所做的研究创造性劳动少,而无益的重复性劳动多。例如,上文提到的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这一选题,通过文献梳理就会发现此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且有许多结论,在此前提下,若还按照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去研究只会是无意义地重复前人的工作。这样的选题就是低质量的。因此,硕士研究生在做研究时一定要注重文献的梳理,避免无意义地重复前人工作。其中搜集文献的 途径是多样的,如图书馆、阅览室和相关的网站等, 且应尽可能多地搜集文献,并对搜集到的文献观点、内容等进行归纳整理。在对已有研究有了整体的把握和全面认识后,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硕士研究生可从观点、材料和方法上寻求创新。第一,观点创新,即提出了基于一定实践或理论基础的新见解;第二,材料创新,即运用他人未曾使用的新材料包括在搜集 文献时首次发现的以及自己亲自调查或实验获得的;第三,方法创新,即运用他人未曾运用的新方法或新视角来研究某一问题。事实上,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还是比较短的,从学科内容上创新有很大难度,纵观每年的优秀硕士论文,多是通过研究方法创新来提升自身研究问题的价值,这也为其他想要提出有价值问题的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结语

这篇小文是笔者有感于身边同学在研究问题选择上的困惑进而有的一点思考。受限于自身学识,其中观点定有不成熟和不全面之处,但笔者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对为什么提不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完美解答,而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研究生同学们对提不出高质量问题现状的关注并进行自己的思考。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认真对待学术,珍惜光阴,发奋学习, 争取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使自己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